第七百一十四回 整顿之策(1 / 3)

乞活西晋末 万载老三 3458 字 2021-02-09

时至东汉,朔方几已落入胡人之手,名存实亡,朝廷无心也无力夺回,遂废除朔方部,却又担不起疆域由十三部缩为十二部的失土骂名,故而将洛阳京畿一带改称为司隶部,其与交址部,或称司州与交州,加上固有的其余十一州,也即东汉十三州。

汉末三国,各国纷纷增设郡县以封酬股肱,待得西晋一统,晋武帝灭吴之后,已有郡国一百七十三,晋武帝新立梁、秦、宁、平四州,仍沿用东吴所立之广州,凡十九州,司、冀、兖、豫、荆、徐、扬、青、幽、平、并、雍、凉、秦、梁、益、宁、交、广州。后又陆续拆分增加了湘州与江州,合西晋二十一州。

真正将“州”搞烂了的是东晋南北朝,也即五胡乱华十六国时期。那时皇帝和国家不要太多,大家都希望代表华夏正统,至少地盘名称上绝不能丢份,于是,几个国家可能同时都设有青州,都设有豫州

怎奈抢地盘并不容易,故而各国只得在有限地盘内再度拆分。以东晋为最,那时东晋朝廷苟安江南,无心也无力北伐,为了安慰“永嘉南渡”的北方士民,特别流行画饼充饥,乔置北方失土的某某郡某某州。说白了,更多还是为了好大喜功,以及给从龙之臣增加岗位发福利。

待得南北朝统一为隋唐,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国家成了一个,可那么多州都已经设了,百姓也叫习惯了,利益阶层更是根深蒂固了,得,既已叫州的地区那就继续叫州吧,数量上百又有何妨,州刺史那就还叫刺史吧,左右大家一齐掉价,谁都没话说。

由是,州由西晋的二十一个,历经两三百年几十个国家的轮替增设,也就变为了唐朝的数百个,算是彻底降格为“郡”。而原本的“州”一级别,则被“道”所取代。

至于“郡”这个字,自唐之后便在汉家实际的行政划分中消亡。不过,“郡”这个字,却被朝鲜诸国与倭国继续沿用,不无雷同的趋势下,这个“郡”字被他们越用越烂,后来几乎等同于“县”甚至“乡”了。

再说由唐至宋,有五代十国居中一倒腾,州就更多了,基本也就等同了后世的“市”,刺史也彻底改为了知州。就此,州所代表的行政级别也基本定格,实在也是有“县”这一行政级别在下面托底,“州”真的降无可降,烂无可烂了。而汉晋时“州”这一行政级别,也即唐朝的“道”,宋朝则成了“路”,元朝迄今则成了“省”。

当然,必须承认的是,再经元明清三代,不少县一级的地盘也开始被称作某某州,恰似后世的所谓县级市,这只能令人感慨,人类对效仿、降格、贬低乃至搞臭高大上的事物,为啥就那么的孜孜不倦呢。譬如,博士,公子,大人,先生

得,书归歪传,全新制度的华国自然无需考虑封国与官位之类的历史遗留问题,徒增无谓的行政消耗。或合并或转属,在钱凤牵头下,华国兼顾地形、面积与人口等因素,将既有占领区划分为幽、冀、司三州,每州七或八郡,每郡四至六县,合计二十二郡九十八县,足足缩减了四成的政区设置。

扩土千里,自需更多军兵加以守卫。如文书所述,此番华国将新设两个血旗步兵军团(不算太行的步八军团),三个苍狼骑兵军团,一个安海水兵军团,两个专为内河作战的水师军团,以及三个直属都督的地方战兵混合军团,共战兵十一万人。加上每郡长配的半工半训的辅兵近十二万,女兵万余,河北之地将新扩二十四万军兵。

由此,整个华国将拥有全脱产战兵约四十万,半脱产辅兵接近六十万,战辅兵合计近百万,且配备、训练与精神面貌皆胜过中原寻常军兵。不过,相比吞并河北之后,华国如今已然两千五百万的庞大人口(含四成新生儿),处于乱世,这倒也算不得穷兵黩武。

就河北三面皆敌的现状,按参军署最新部署,除了十五六万的本地战辅兵,血旗军还将在河北常驻六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