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算是在家里‘熬’了这些年吧。
在这‘最后’的生命里,除了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,战友的倒下和生死离别,老李头在梦中,记忆最为深刻的,就是在宣传队呆着的这些年,在宣传队里的每一个日日夜夜,那些来来去去、青春的笑容和那悠扬的芦笙以及优美的芦笙舞。或许当年,这才是老李头一定要呆在宣传队的一个原因吧。
和年轻的、充满活力的人呆在一起,自己也会永远年轻啊。
在‘最后’的生命里,当老李头知道了自己所剩的时日不多,在他的嘴里,念得最多的,就是他想再听一曲芦笙曲,听一段悠扬的芦笙歌。他也不止一次、祥林嫂似的念叨起陈团长、仰亚、莫卯等,也不止一次地在病痛的呻吟中哼出芦笙的曲调。
那时,老李头虽然在宣传队里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看守物质仓库及大门的‘老人’,可是,对于芦笙及芦笙舞的痴迷和执着,不比宣传队里任何一个人差。
就在他最后弥留的昨天晚上,他努力地最后一次睁开眼睛看着自己病床前的侄们孙们,仍然坚持着——
“我、我们,原、原来宣传队,有、有一个叫仰、仰亚的,他、他的芦笙是、是吹、吹得最、最好听的,我、我知道,他、他家在、在哪、哪个村,等、等我死、死后,你、你们能不能帮、帮我去找、找找他,叫他来、来帮我吹、吹一堂芦笙,最、最后送、送我一程——”
老李头说完了这断断续续的最后一番话,睁着两眼看着床前的子侄们,慢慢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。
这、这就是老人临死前的最后一个心愿,哪怕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,作为子侄们,也不可能连一个自家的堂叔、堂叔公的这么一个心愿都不愿意满足吧。
这夜,子侄们收拾好了老李头的一切,把他安放在了家族中的灵堂,然后第一件事情,就是按着老李头断断续续地说出的仰亚的地址,第一个就找了过来。
其实,老李头知道的,只不过就是一个村,也就是他所说的‘生产大队’。要在一个村(一个生产大队)里找一个人,虽然大家是在同一个镇里,在没有手机没有电话的年代,这要找一个人,通讯工具就只有脚了。更何况这种事情,也只有亲自登门,才能找到那个芦笙吹得最后的仰亚,也才能把事情说清楚,也才能知道芦笙吹得最好的仰亚会不会真的答应他们,替他们的叔公——老李头‘吹一堂’芦笙,最后‘送’他一程。
仰亚听到了老李头‘走了’的消息,确实感到一惊,但想想,从自己离开宣传,这前前后后就将近十几年了,人的生老病死,谁又能说得清楚。
他只后悔当时离开宣传队时,答应老李头多回去陪陪他,而自己没有做到;后悔上一次刚刚出来,去镇里办事,经过宣传的那个建筑工地时没有进去看看,也没有具体的问一问。而现在,十几年过后,再一次听到老李头的消息时,却是一个已经去世的噩耗。
想起这些,老李头一幕幕的往事又出现在仰亚的脑中——
别看老李头只是一个单身,可是,对于仰业他们,他就像一个家里的老人一样关心、爱护着仰亚他们这帮来来去去的年轻人;
别看老李头只是宣传队里一个后勤的物质管理人员,他对于宣传队这个集体,比任何人都觉得珍惜和自豪;
别看老李头对于宣传队的专业与他的‘工作’没什么联系,可是,他对于芦笙及芦笙舞这一门民族文化,他比谁都着迷。
要不是这样,今天老李头的走,也许就不会再牵涉到仰亚这里了,也不会再有人来找仰亚了。
可是,老李头却把这样一个、在这个时期、在别看来有点可笑的心愿,当成自己临死前最后的愿望来委托给自己的子侄。
老李头的侄孙,一双焦燥、真诚而又渴盼的眼光,一直盯着仰亚,等待着这个把芦笙吹得